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“科学家”,做好这8件事才不会毁掉他!
瑞士有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:“儿童就是科学家。”每个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,他们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获得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。因而可以这样说,探索精神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重要基因,探索活动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,探索能力是儿童持续一生的重要能力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“科学家”。
然而,一提到科学家和科学探索,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这仅仅是少数天才儿童才能做的事情,不是普通孩子和家长需要考虑的问题。其实,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,探索精神无时不有,探索活动无处不在,这些方面甚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“好奇、好问、好动、好玩”这4大特点。
我国有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处处是创造之地,天天是创造之时,人人是创造之人。”不论老师还是家长,如果我们能够在观念和做法上有些改变,则有可能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精神,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探索能力,让我们的孩子多一份想象力和创造力。
那么,作为父母,我们究竟如何做,才能保护孩子的探索精神、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呢?
1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
对于孩子的教育,很多家长往往都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,认为教育就应该是正襟危坐、像模像样、不苟言笑地开展;认为教育就应该是定时、定点、定量地进行;认为教育就应该是在学校或培训机构由老师负责。
因为这样的认知,所以我们常常把学习和玩对立起来,认为学习就是学习,玩就是玩,学习时不能玩,玩时无法学习。更有甚者,会把孩子的玩耍看作浪费时间,要求孩子把本该玩的时间用来多学知识和技能。
如果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天性,我们就应该清楚,孩子天生就是爱玩的,他们的学习机会其实无处不在。这些机会就在孩子间的嬉笑打闹中,就在每一天的吃喝拉撒中,就在亲子对话的一瞬间,就在偶尔的长途跋涉中,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
习大大去年出访英国时曾提到:“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,要让他们多玩一玩。”德国有名教育家福禄贝尔也认为:“游戏就是儿童成长的全过程”。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,主要任务其实就是 玩耍和游戏。
如果孩子们的自由玩耍时间被家长和老师安排的正式学习挤占,那么,很多小朋友在上小学之前,可能就失去了快乐的童年,更有甚者,还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,探索精神就会逐渐泯灭。快乐的童年对于现在的很多孩子们,近乎奢侈,当然源头就在父母。
事实上,玩和学,并非彼此对立,而是相辅相成。很多时候的玩耍其实就是学习,相应地,很多东西的学习也是可以变得好玩的。但很多父母总是认为,学习就应该是正襟危坐、装作苦逼的样子,学习就应该是考取证书、利于升学的敲门砖。
其实,学龄前的孩子,在玩中学,才会乐学。斯宾塞曾说:“孩子在快乐状态下的学习,才是有效的学习。” 在玩耍和游戏时,孩子处在兴奋和快乐的情绪之中,此时的学习既好玩,又有效。
玩中学,看似在玩,实则在学。让孩子在玩中学、学中玩,既可以快乐地学到知识,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、观察力、记忆力,同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以充分发挥。
2、多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
很多家长总是习惯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行为。凡是符合自己想法的,孩子的行为就是好的;凡是与自己想法相悖的,孩子的行为就是有问题的。但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,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。
“妈妈,我的肚子好难受,里面好像有很多小鱼,它们还在吐泡泡呢。”“哎哟,有一条鱼吐了一个好大的泡泡!”邻居家的一个小女孩,五岁多时因为肠胃不适,上吐下泻,肠腔内的水分过多,外加肠蠕动也增加,肚子里一直有“哗啦啦”的声音,孩子用非常形象的语言告诉她的妈妈,描述她的不适症状。当她妈妈跟我讲起时,令我捧腹大笑,也暗自感叹孩子的想象力竟然如此丰富。
幼儿阶段的孩子,虽然尚未掌握丰富的词汇,也没有积累大量的知识,但他们的语言却是很真实、很自然的,甚至是很准确的。这就跟孩子天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密不可分。他们往往眼观四路、耳听八方,所思所想基本上都是原生态的,脱口而出的童言稚语,常常令华而不实的成人语言相形见绌。
其实,只要我们经常用心观察孩子做过的一举一动,用心记录孩子说过的妙言趣语,就会发现,每一个孩子都是科学探索的高手。他们很多的语言和行为,常常让大人望尘莫及,甚至甘拜下风。
但很多时候,正是因为我们经常从成人的角度看待孩子,忽视了孩子的童真以及每个孩子的特性和差异,扼杀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。要呵护孩子的探索精神,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,都需要我们更多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,或者说让我们自己再重新做一回孩子。
3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
相信很多父母都经历过类似这样的场景:刚换的漂亮灯具,被孩子的皮球砸坏;刚买的骨瓷餐具,被孩子不小心摔碎;刚装修的墙壁,被孩子当作白板进行涂鸦;卷筒纸一溜烟成了孩子身上的“飘带”,飘得满地都是;茶几上摆的东西,被孩子当成玩具进行糟蹋,比如烟灰缸、报纸、剪刀、水杯等;……
其实好动和好奇是孩子的天性,幼儿阶段更是如此。如果孩子不好奇,就不会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;如果孩子不感兴趣,就不会主动接触这些事物;如果孩子不接触,就不会理解事物的性质。
因为好奇,孩子就喜欢尝试、喜欢运动,甚至是喜欢搞破坏。大人认为不能碰的东西,孩子偏偏要去摸;大人认为不能干的事情,孩子偏偏要去做;大人认为很无聊的东西,孩子偏偏觉得很有趣。
鼓励孩子了解和探索世界,允许孩子犯错,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,孩子的探索精神就会得到保护和鼓励,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将会不断地涌现出来。我们甚至可以从鼓励孩子仔细观察一只蚂蚁或蚯蚓的爬行、聆听夏日的蝉鸣等日常生活做起。正是这种自由玩耍和探索,可以让他们了解和探索世界,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
4、为孩子创设更多的探索机会
孩子的每一次尝试,可能就是一次探索;每一次探索,也可能就是一次成长。因此,我们要尽可能给孩子探索世界的机会,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逐渐成长。
那么,我们如何为孩子创设更多的探索机会呢?
1)为孩子创设一个独立的探索空间,比如专门的儿童房、客厅或卧室的一个角落等;
2)购买一定数量的、适合不同阶段和性别孩子的玩具,尤其是那些可以组装或拆卸的玩具,比如乐高积木、玩具枪等;
3)家里多准备一些可供孩子做手工的材料,比如塑料剪刀、贴贴纸、儿童折纸、废旧物品等,鼓励孩子多动手;
4)鼓励孩子多尝试没有做过的事情,多接触新鲜的事物,激发孩子多方面的兴趣;
5)允许孩子犯错误或搞破坏,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;
6)经常陪孩子一起玩耍和游戏,引导孩子自主进行探索和成长。
5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次提问
哈佛大学有句名言:“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、思索问题。”提问的能力,不仅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思考力、洞察力以及快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更能够体现一个人不盲从的理性和积极主动的态度。其实,善于提问题,比回答问题更重要,它能启发人的思维和发掘人的智慧。而批判性的提问是搜集信息和寻找答案的好方法。
要想成为一个善于批判性地思考的人,就需要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。对于孩子来说,需要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,才会对身边的很多东西产生疑问,并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断思考问题的答案。
从一岁多开始,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萌芽,大部分孩子就会成天缠着大人问各种各样的问题,而且很多问题在大人眼里都是很“弱智”或者很古怪的问题。而他们喜欢问的就是“为什么”。无论孩子问的问题多么幼稚或者可笑,作为家长,我们都需要认真对待他们的每一次提问,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。对于学龄前后的孩子,我们还需要尽可能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。
我的女儿伊伊从小就喜欢问大人各种问题,我们一般都会耐心细致地回答,或者跟孩子一起找到问题的答案。但大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,如果我们稍不注意,就有可能打击孩子提问的积极性。
三年多前,我们全家安排了一次去厦门的旅行。在去的途中,由于伊伊对跟飞机相关的各种问题产生更大兴趣,总是不停地问坐在她身旁的妈妈,比如“飞机为什么能飞”、“飞机的翅膀为什么是这样的”、“为什么在空中看到的云跟地上看到的不一样”等等。
刚开始的一个小时,伊伊妈妈很耐心地回答她提出的这些问题,遇到不能回答的地方就告诉她,等我们下飞机以后再上网查找相应的答案。一小时后,伊伊妈妈感到有些筋疲力尽,就让伊伊自己睡觉,她也起身去上了一趟厕所。回到座位以后,伊伊妈妈突然要求我和她交换位置,让我坐在孩子身边。
就在我刚坐下的那一刹那,伊伊立即问我:“爸爸,妈妈为什么不愿意跟我坐在一起呢?”虽然她没有明确说出自己的感受,但我明显觉察到她的情绪变化,从开始的兴奋转为满脸不悦。也许在她心里,会认为是妈妈对自己不耐烦了,甚至怀疑妈妈不喜欢她了。
虽然这个问题能够简单地如实回答,但这样的答案就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心情和打击她提问的积极性。稍加思考后,我给了伊伊一个解释:“妈妈是为了让爸爸更公平,所以才把跟宝贝坐一起的这个机会让给我。”短短的一句话,似乎就打消了孩子心中的疑惑。于是,她就不再纠缠这个问题,而是又开始连珠炮似地向我发问。我就非常开心地跟她一起探寻答案,或者引导她自己思考。直到下飞机的那一刻,她那小脑袋里面都还有很多“为什么”,尚未来得及迸出来。
6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
如今的教育体系往往喜欢采用一个标准衡量孩子,崇尚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,希望孩子对某个问题的思考都从一个固有模式出发,并且终还得回归到同一个终点。这种过分追求标准答案的教育方式,使得孩子的思维只能按照大人的要求来进行。
这样的教育方式,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较为不利的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,但我们却可以在家里为孩子创造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,从而保护和提升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。
1)鼓励孩子的胡思乱想
越是低龄段的孩子,奇思妙想、胡思乱想就越多。家长秉持鼓励还是否定的态度,就显得至关重要。如果孩子们的想法经常得到大人的鼓励和肯定,他们的思想火花就会越燃越旺;反之,孩子们的思维就会逐渐被禁锢和僵化。一旦孩子们的思维失去了想象的翅膀,也就不会有创造力的源泉。
2)鼓励孩子发问和质疑
孩子自发产生的疑问和质疑,很容易引发他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。作为父母,我们要允许孩子质疑别人,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,即使在成人看来很无厘头的想法和问题,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。如果孩子对父母的看法和做法产生质疑,我们更需要呵护孩子的质疑精神,而不是滥用自己的权威去压制孩子的想法。
3)鼓励孩子发表意见和讨论问题
对于即将或已经上小学的孩子,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,开始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。这个阶段,父母可以跟孩子讨论更多日常生活中的话题,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,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引发孩子的独立思考,还可以利用一些话题来拓展孩子的思维。
7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
创造力既是一种创新思维,也是一种把思维变成既定事实的行为。有创造力的人不仅是有这样的想法,而且还把这种想法付诸实现。《乔布斯传》里面提到,乔布斯一直是动手能力非常强的孩子,所以他能够把他所想的很完整地做出来,表现出来。
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,从小时候做手工开始,很多都是由父母代劳。家长更愿意孩子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而不是创作上。不要说制作什么手工作品了,就连很基本的生活起居,父母都恨不得帮孩子全部包办。
我们需要鼓励孩子多动手,多实践,多尝试,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,很多想法和思考经常会自动引发。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:“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,只要我们在教育中,注意诱导,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,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,使儿童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。”
8、鼓励孩子体验高科技产品
在信息化时代,各种高科技电子产品层出不穷、应有尽有,孩子们随处可见、随手可得。而如今,只要能上网,只要是智能设备,每个人几乎都能找到一款或几款自己喜欢的电子游戏。无论简单还是复杂,无论大人还是小孩,往往都会乐此不疲,甚至玩得废寝忘食。
既然孩子容易沉迷于这些电子游戏,家长是不是就干脆不让孩子接触电子游戏,甚至不接触电脑或任何高科技产品呢。当然这种办法是简单的,可能家长也会认为是有效的。
如果一味禁止孩子接触这些现代电子产品,我个人觉得这不现实。即使家里没有这些电子产品,孩子依然会很方便地找到这些东西。信息化时代,靠堵是没有办法让孩子与电子产品隔绝的。
与其这样还不如让放手,鼓励孩子体验各种高科技产品,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些电子产品,意识到游戏只是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一个很小的功能,另外还有很多神奇之处,它也是我们认识世界、改变世界的重要工具。让孩子接触和体验高科技产品,让他们尽早学会运用现代科技,把这些电子产品除了游戏以外的功能发挥到更大。
当然,由于孩子的自控力和约束力不够,需要大人适当进行引导和管束。但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看着孩子或者跟着孩子,所以,跟孩子一起商定玩电子产品的规则就很重要。如果规则制定得很好,孩子遵守得很好,我们就大可不必担心孩子沉迷于这些电子产品之中。